研究成果

信息化背景下基层人才混合式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段玉琴 王雄 郝利 刘德敏 郭护团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14  浏览次数:

信息化背景下基层人才混合式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 结 报 告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培训的影响日趋明显。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地对于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村干部及实用人才等基层人才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视,但培训效果和质量有待考量,传统培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是工学矛盾。基层人才人数多,生产任务繁重,从事产业复杂,尤其在生产旺季,根本无法脱身全身心的投入培训,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线下的培训完全不能正常进行。二是管理手段落后。很多培训管理机构,在培训规模与日俱增的同时,都需要面对纸质公文的审批流程;师资、课程缺乏统一管理;部门对接的“信息孤岛;同时人工进行的报名、缴费、上课考勤、签到、评价、资料归档等环节复杂,工作效率低,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三是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传统的培训内容陈旧、授课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四是质量评估简单。培训过程中对学员的参与度了解不够,对培训班评价过于简单。五是训后服务不到位。培训一个时间段结束后,培训单位很少与学员进行联系了解产业所需,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差。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培训深度融合,更好的提供资源和服务,成为教育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项目通过对1000多名基层人才的调查问卷,对10多个贫困县进行对实地调研,分析目前基层人才教育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不断思考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培训发展的创新意义,积极从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探索线上线下教育培训的新举措。

目前,学院在积极开展线下培训的同时,已建设教育培训管理和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下管理工作网络化,教学资源数字化,统计分析图表化;创建“西农教育培训”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精品课程,提供学员交流渠道,开通训后服务窗口,为广大三农工作者、基层人才提供最及时的农业知识支撑;建立乡村振兴学堂,根据合阳、镇巴等每个贫困县的产业实际,推送培训内容,开展网上直播课,仅疫情期间推送战疫情ž三农精品课100余篇,线上直播人数达3000余人,有力提升基层人才在完成精准脱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方面的综合能力,巩固贫困县脱贫阶段性成果。项目的探索实施,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培训中存在的工学矛盾、管理落后、教学手段单一、质量评估和训后跟踪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创新“请进来、走下去”培训模式,解决基层人才工学矛盾

针对基层人才数量多、类型多样、培训需求旺盛等特点采取“请进来、走下去”的培训模式,构建 “基地+学院+分院”的协同机制。“请进来”,指学员来校培训,期间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理论教学+岗位实践+创新创业策划”的三段式培训模式、“理论教学+全产业生产季跟踪指导”的二段式培训模式以及 “技能训练+学历提升”的培训模式。 “走下去”,指以“助力产业扶贫”为主题,与贫困县建立多种培训合作形式,送产业知识到田间地头,仅2019年全年在校内培训学员10000余人次。组织专家教授“走下去”深入到富县、紫阳、合阳、绥德等产业特色县区培训人数达1300余人;仅合阳分校指导和协助培训各类人员5000余人。

2.搭建“PC+移动端”网络平台,实现培训管理随时随地

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学员网上报到、考勤、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功能,班主任线上的项目申报、班级建设和管理、数据统计和分析;院领导线上审批,把控培训情况。同时微信公众平台中增设了“特别推荐”、“我的班级”、“培训感言”等栏目,为学员提供了学习、交流和分享的渠道。

3.利用培训优势,不断创新培训教学方法

学校终坚持把科教资源优势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培训强势,创造了培训调研“三个吃透”、方案生成“四步法”、培训教学“顶天立地”,内容上体现业务知识与政策理论、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专业学习与综合素质拓展、专业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等五结合;教学方法上采用团队建设、专题讲授、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结构化研讨等“N元一体”的教学方法;线上教学平台支持知识点推送的辅助教学、闯关模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适合信息化背景下基层人才不同的学习需求。

4.抓好“训前、训中、训后”环节,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

学院始终把培训质量作为生命线,训前进行方案的逐层审批,为教师发送授课通知单,明确培训对象及授课要点,准确把握培训需求;培训中实行督导听课;管理老师通过随时关注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督学;训后学员在线上对培训的管理服务和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培训单位及时改进和完善。

5.搭建“三结合”的服务长效机制,落实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建立学员与专家教授、培训单位互动交流的桥梁,建立三结合机制,即短期培训、长期服务和终身学习相结合;在中长班中针对每位学员发展需求,与导师建立一对一的训后服务关系,指导学员进行农业产业建设,从而将培训落地生根。

三、成果的创新点

1.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升级版混合培训模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线上线下已经是两个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系统,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形成综合优势,产生叠加效应,这也是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培训的新模式。线下培训中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开放线上优质资源进行拓展学习,也可将培训课程或人员根据实际进行灵活分配,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最大程度的推动教育培训取得显著的效果。

2.借助新媒体手段,提高培训管理与服务水平

培训管理平台的使用,使线下培训的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了网络化,学员、教师、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操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培训情况;同时规范了线下培训管理流程,实现了各部门协同办公,信息和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通过培训平台、微信平台、抖音等渠道增强了学员的参与度,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培训管理和服务的效能。

3.优化配置培训资源,满足不同层面人员培训需求

在线下培训中,我们以委托单位和培训者实际出发,精心设置培训内容和环节,确保培训效果。例如在农广校师资等培训者的培训中,按照一班一主题,从培训项目的申报、现场教学的组织、结构化研讨等方面进行培训方法的传授,使更多的培训组织者能学以致用,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基层人才的培训质量。针对不同群体的基层人才进行专题培训。按照贫困县产业实际,建立乡村振兴学堂,推送动态信息、实用技术、精品课程,结合农时进行直播授课。针对退役军人创建农创学院,通过网上培训,使基层人才既能及时了解前沿信息,又能科学经营产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未来教育培训打下基础

乡村振兴基层人才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大大的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平。同时借助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促进教育培训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机制、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为学校在未来开展更多类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的信息建设基础。

2.“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使基层人才培训成效显著

在成果的指导下,有效解决了传统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基层人才培训效果显著。2018年举办基层人才培训203个班次,15091人次,2019年举办基层人才培训210期,培训学员15162人次。来校培训的农广校等多个培训单位通过体验,也表示要利用线上线下优势,提升培训效果。“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对指导基层人才培训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作用,同时也为培养理念新、素质强、业务水平硬的基层人才,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行的举措和建议。

3.“实际、实用、实效”的“西农”培训模式,使基层人才培训备受社会关注

讲实际、重实用、求实效是基层人才培训的目标。学院连续5年获全国和陕西省“终身学习活动品牌”,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疫情期间,学院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及时推送“战疫情ž三农精品公开课”100多篇,阅读人数达1万余人,线上直播人数达3000余人;在为期1年的横山苹果栽培技术培训班开展网络直播授课、远程指导生产实训1750人次,真正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帮助他们及时充电,解决产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受到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

2018年支持银河集团9873com“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写入国务院《批复》文件。2019年支持银河集团9873com“办好农民发展学院,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打造全国职业农民培训示范样本”写入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的《关于深化共建银河集团9873com的意见》文件中。

五、发表论文

在项目组成员的不断研究下,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训效果明显,项目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共发表教育培训论文10余篇。


  银河集团9873com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